
本报记者 张嫱 本报通讯员 夏丽萍
从一家钓竿制造厂,到全球钓具领军者,再到国家航空航天碳纤维核心供应商,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跨越式发展,离不开“以职工为中心”的民主管理机制。在这里,职工的每一条建议都被珍视,每一次创新都被激发。这正是光威集团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科技新材料企业的“人本密码”。通过民主管理聚心、聚能、聚力,光威构建了企业与职工价值共创、成果共享、命运与共的发展共同体,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职工参与凝聚企业发展动力
“没想到我的建议这么快就被采纳,还落实得这么到位!”日前,威海光威集团复合材料事业部的职工张磊,指着宿舍内崭新的空调及干净明亮的卫生间说道,言语间满是欣喜。
时间回到2023年3月份,光威集团职工代表大会上,张磊提交了《关于改善一线职工宿舍环境的建议》,直指部分宿舍设施老旧、夏季通风不畅等问题。
提案一经提交,迅速进入“提案—反馈—落实—评估”的民主闭环。集团工会与行政部门启动民主协商机制,投入专项资金,对职工宿舍进行全面升级。截至去年6月,200余间宿舍全部完成改造,近千名职工受益。这是光威集团多年来坚持“依靠职工办企业”的生动写照。
在光威,从“班组联络员—车间负责人—管理层”的三级联动,到“工会主席接待日”“光威暖心屋”的情绪疏导空间,职工的每一个声音都被倾听,每一条诉求都被回应。
建立季度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机制,推动班车线路增加、宿舍空调安装等20余项实事落地;专项签订劳动安全卫生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合同;职工提案100%落实,年均120余项关键信息透明公示;通过平等协商连续多年实现职工工资5%以上增长……企业的发展成果,真正惠及每位职工。
一线智慧成为“源头活水”
前不久,在光威集团的生产车间里,职工王凡柏站在刚加工好的压铸螺旋齿轮毛坯前左看右看。他发现,现有毛坯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工艺问题,影响生产效率。他随即登录“光威哥德巴赫猜想”民主创新平台,提交了问题。
短短几天,平台组织全员讨论,征集到数十条改进建议。王凡柏所在的创新工作室迅速行动,经过反复试验,最终实现工艺改进,成功解决问题,使得毛坯不良率下降15%,每年节约成本超80万元。王凡柏也因此获得集团的创新奖励。
“光威哥德巴赫猜想”平台,是光威集团搭建的民主创新平台,鼓励职工通过民主渠道随时提出技术难题,经全员讨论征集解决方案,由创新工作室验证实施,形成“职工提诉求、全员献智慧、民主解难题”的创新机制。2024年,通过该平台成功解决产业共性关键问题24项,完成重大创新项目攻关43项,有效推动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,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与此同时,集团还通过“光威杯”创新竞赛、“我的创新我来讲”季度品牌活动等机制,构建起“民主征集—联合评审—协同实施—公开奖励—全面推广”的创新生态,让创新成为每一位职工都能参与其中的共同事业。
用“幸福红”照亮每一个职工
“公司专门为我们残疾职工改造了操作台和洗手间,幸福感大大提升。”光威集团中档竿面漆车间残疾职工王凌云说。
在光威集团,像王凌云一样的残疾职工有400多人,为方便他们工作与生活,集团工会依托“光威幸福红·暖心工程”,启动“一人一策”民主协商机制,精准识别职工需求,构建“评估—适配—改造”全链条支持体系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50余处无障碍改造,安装扶手护栏200余米,切实保障残疾职工同工同酬、平等发展的权利。
“幸福红”不仅是暖心的象征,更是品质与安心的保障。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决策,光威集团还投入1100余万元实施生活品质提升计划:职工活动室、妈妈小屋、子女托管班等暖心阵地高标准建设,累计服务职工及子女4000余人次;宿舍食堂升级改造,实行公寓免费入住,惠及职工2000余人。
企业对职工的暖心关爱换来职工对企业的真心守护。在光威集团,活跃着一支职工安全监督员队伍,每年组织安全培训20余场、应急演练10余次。仅去年,通过职工代表巡查排查整改隐患36项,整改率100%,既保障了职工的安全权益,也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,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向奔赴。
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